大湾区新闻网

广州南方学院时光织梦突击队:下乡织就资助宣传网,零距离传递政策温情

为深入响应国家资助政策落地生根的号召,切实打通政策宣传“最后一公里”,广州南方学院时光织梦突击队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,在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清泰村开展了国家资助政策下乡宣传活动。团队以“国家资助伴成长,助学贷款助成才”为宗旨,通过精准筹备、多场景宣讲、靶向走访等方式,将国家及省市学生资助政策传递至村民家中,提升政策知晓度与普及率,将助学政策惠及更多有需要的村民。

队伍简介

时光织梦突击队由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融媒体中心成员罗雅琳、王莉静、晏新航、江语琪、陈尚豪、何瑾、邱杰、邓慧莹、石佳玉九名同学组成,并由商学院谢丹凤老师、文俊杰老师、韩露老师担任指导老师。队伍成员们来自不同专业,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,深入村落巷陌,走访村民家庭,设立政策咨询点,通过多种形式将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送至百姓家门口,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公平,照亮学子的求学路。

(一)集中宣讲筑基础,系统解读明方向

团队首先在村委会召开“学生资助下乡”宣讲会,面向村民及在读学生系统讲解政策。从广州南方学院奖助学金、勤工俭学岗位等校级政策,到广东省覆盖全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,再到国家奖学金、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重点项目,逐项拆解“申请条件、流程、金额”,并现场发放宣传材料,解答“专升本资助”“残疾学生补贴”等疑问,为后续宣传打下基础。

(二)走村入户送温情,靶向讲解解民忧

村中蜿蜒的小道上,团队分批次深入村落巷陌,走访多家村户,并重点针对三类家庭开展精准宣传。

为20岁大专生小哥详解大专阶段资助政策,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“在校免息、毕业延期还款”等利好,标注“9-10月申请窗口期”等关键节点,帮其梳理“官网填表—村委盖章—辅导员审核”的步骤清单,助其从“懵懂未知”到“清晰掌握”。

针对正在技术学院学幼教专业的女生想“专升本”为未来当老师增底气的情况,团队重点讲解“专升本专项奖学金”“续贷政策”,结合同类学生“靠资助覆盖学费”的案例,标注政策中“职业教育升学倾斜条款”进行了讲解。临走前,与团队成员相互添加了微信为后期答疑,为其升学之路“减压力、增底气”。

对两名残疾儿童的特殊家庭,团队重点解读“残疾学生资助专项”——义务教育阶段“两免一补”(免学费、杂费,发生活补助)、高中阶段“残疾人教育专项补贴”,并告知“校外住宿补贴”申请渠道,写下教育局专人指导热线,让独自带娃租房的母亲“卸焦虑、见希望”。

(三)广场活动聚人气,趣味互动传政策

夜幕降临后,团队转场到杨和市民广场开展摆摊宣传,以“接地气”的方式扩大影响。设置政策咨询点,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政策,如为务工家长说明“生源地贷款额度覆盖学费+生活费”,为留守儿童祖辈解释“监护人可代申请助学金”。

后面团队策划“政策知识竞赛”,围绕“两免一补内容”“助学贷款条件”等内容设置问题,通过“孩子答题、家长学政策”的方式提升参与度;增设套圈小游戏区雪糕桶内含资助政策问题,以轻松氛围吸引人流,同步开展政策讲解,让家长在陪孩子游戏时“耳濡目染学政策”。

(四)线上直播拓范围,打破限制广触达

为覆盖不便到场的家庭,团队在广场同步开启直播,镜头聚焦活动现场,团队主播同学实时讲解“全教育阶段资助政策网”,回应弹幕中“专升本资助申请”“残疾证明办理”等问题,实现“线下火热、线上联动”的立体宣传效果。

(五)回访送暖递物资,政策再温强信心

夏末暑气渐消,微风拂过乡间小路,团队再次踏上这段充满温情的行程。队员们手中拎着精心准备的生活物资,怀揣着暖心制作的纪念相框,一一回访此前牵挂的三户困难学子家庭,为他们送去实实在在的关怀与支持。

首先来到的是第一户学生家。推开虚掩的木门,只见小女孩独自在家,安静地坐在桌边写字。得知其家人早已出门劳作,队员们轻轻将带来的物资和装有合影的相框放在桌上,细心叮嘱她照顾好自己,随后悄悄掩门离去。那一刻,房间里不只是多了物资,更多了一份安静的陪伴。

紧接着,团队走进了第二户——那位怀揣教师梦想的女生家中。她的母亲远远看到队员们的身影,便热情地迎出门外。队员们送上物资与相框,母亲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,连声道谢:“你们真是太客气了,总是惦记着我们……”言语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感激,更是一份被看见、被关怀的温暖。队员们借机与她聊起孩子的学况,并再次耐心介绍了相关教育扶持政策,鼓励他们坚定信心,孩子的梦想之路有政策与社会共同护航。

最后,团队来到了第三户特殊儿童的家庭。正巧孩子的母亲在家,队员们轻轻将物资交到她手中,她低声谢过,眼神中透着感动。双方没有过多寒暄,但简单的问候与真诚的微笑已传递出深厚的情感。队员们在告别时轻声祝福,挥手之余,也更坚定了持续帮扶的决心。

这一次回访,不仅是物质的送达,更是一场温暖的接力。团队用实际行动为困难学子家庭带去关怀与希望,也让政策关怀在一次次亲切交流中变得更加可感可触。他们送去的不仅是物资,更是面向未来的信心与力量。

结束回访后,我们便返回村委会,着手布置资助宣传角——将此前整理的政策手册分类摆放这里不仅是信息的集散地,更是希望的起点。宣传角的展板上,详细地张贴着各类资助政策的解读,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,从贫困家庭的认定标准到资助金额的发放细则,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对孩子们未来的关怀与支持。

为期五天的资助政策下乡宣传,是“政策传递”的实践,更是“温情互动”的旅程。从村委会的系统宣讲到农家小院的耐心讲解,从广场摆摊的热闹互动到直播间的实时答疑,从实际的回访到可持续性的政策解读,团队用“听得懂的语言”“接地气的方式”,让国家资助政策从“文件”变成“实在福利”,为迷茫的家庭送去希望,为逐梦的学子点亮灯塔。(作者:何瑾 江语琪)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