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9日至18日,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“筑”梦之舟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宣讲团携手沙琅镇团委,以“政策宣讲为基、育人实践为魂”在沙琅镇开展为期十天的下乡活动。团队通过“精准化宣传、沉浸式育人、长效化共建”三维联动,将国家资助政策的“暖阳”播撒进乡村校园与千家万户,用青春实践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
一、政策宣讲全覆盖:构建“立体网络”,让资助暖阳照进每个角落
从校园到乡野,政策解读无死角。 活动首日,团队即在电白二中拉开宣讲序幕,团队指导老师以“国家资助政策体系”为主线,详细解读国家奖学金、助学金、助学贷款等核心内容。随后,团队足迹延伸至社区、公园、市场等场所:在沙琅社区居委会,通过“从入学到毕业”的全学段政策解读,让居民李女士感慨“孩子上学更有底气了”;在新城公园摆摊宣讲时,队员顶着35℃高温为居民讲解助学贷款政策,奶奶连声道“孙儿学费有盼头了”;在沙琅镇市场,一场“饭桌上的政策课”意外上演——队员们用午餐间隙为商户阿叔拆解国家助学贷款申请细节,让政策宣讲充满“烟火气”。
二、创新育人显温度:融合“专业特长”,让成长种子悄然萌芽
以艺术为媒,点亮少年梦想。 团队发挥设计专业优势,打造“资助+美育”特色课堂。在电白区青少年活动中心,一场“彩泥捏梦想”活动吸引50余名儿童参与:队员引导孩子们用彩泥塑造“医生”“宇航员”“工程师”等职业形象,在揉、捏、搓、压的创作中,潜移默化传递“知识改变命运,资助助力成长”的理念。
以榜样为镜,传递奋斗力量。“从助学贷款受助生到国家奖学金获得者”的逆袭故事,成为最生动的育人教材。团队成员徐东等四位学长学姐分享“勤工俭学+专业竞赛”的成长经历,诠释“政策托底不是躺平,而是奋斗的底气”。全国优秀教师廖彩红的坚守故事更令人动容:这位扎根乡村28年的教育者,放弃县城工作机会,用“每周送教上门”的执着帮助厌学学生重返课堂,其“教育急不得,对学生得有耐心”的育人理念,让队员深刻理解“资助不仅是给钱,更是赋能”。
三、实践砥砺铸铁军:扎根基层沃土,让青春在担当中闪耀
红色教育铸魂,坚定理想信念。 团队赴沙琅镇烈士陵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82岁老奶奶主动带路的暖心举动成为意外收获——老人冒酷暑领队员翻越小山坡、穿过密林,只为“让娃娃们看看解放军的墓”。在纪念碑前鞠躬默哀时,先烈“不怕牺牲、甘于奉献”的精神与资助工作者的坚守形成共鸣,有队员在日记中写道:“先烈用生命守护家国,我们要用行动温暖民心。”
以青春之名,续写资助育人新篇章
十天实践,“筑”梦之舟团队不仅是政策的“传声筒”,更是育人的“播种机”。从“彩泥课堂”里孩子们眼中的星光,到家长从“眉头紧锁”到“展露笑容”的转变;从廖彩红老师“教育是慢火细熬”的箴言,到与地方共建基地的长效承诺——团队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真诚传递温暖,生动诠释了“资助育人”的深层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