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东三水的贝豪健康美学文化艺术园里,藏着中国面膜行业的半部发展史,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则属于被称为“面膜女王”的梁宏丽——从研发出全球第一片蚕丝面膜改写行业规则,到如今跨界将功能性纤维融入布料,她的每一步决策都影响着“面膜江湖”的格局。
在采访中,这位深耕行业二十余年的创业者向记者剖析对市场的独特理解,也揭开了一家加工型企业如何靠研发“活成常青树”的密码。
“面膜女王”梁宏丽
看透“江湖”:东方土壤里的品类突围
“化妆品行业的战场,多数品类早就被国际品牌筑起高墙。”梁宏丽的话里带着对行业的清醒。在她看来,护肤、彩妆等领域,国际品牌凭借百年积累的技术与口碑,早已形成难以撼动的壁垒,本土企业想正面突围,难如登天。
但她偏偏在看似饱和的市场里,找到了一条“窄路”——贴片式面膜。“这是东方人的‘专属赛道’。”她笑着解释,欧美人立体的五官让贴片面膜难以服帖,因此当地更流行涂抹式化妆品;而东方相对柔和的脸型恰好与贴片面膜适配,这种先天的“脸型红利”,让贴片面膜成了少有的、未被国际品牌垄断的空白地。
园区内这棵来自西班牙的橄榄树据说已过千年
更关键的是,这是一个“从无到有”的品类,“SK-II开创了贴片式面膜的形态,但真正让它爆发的,是东方市场的创新。”梁宏丽认为,本土企业最懂东方人的护肤需求,而贝豪要做的,就是把这种“懂”转化为技术优势。
据她介绍,2008年贝豪首创推出全球第一片蚕丝面膜,并一战成名,轻薄透气、薄如蚕翼的材质颠覆了传统面膜厚重不服帖的体验,不仅让“敷面膜”成了国民护肤仪式,更让本土品牌第一次在美妆领域拥有了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的底气。
“品类的崛起,从来不是偶然。”她总结道,“得先看懂自己的‘主场’在哪里。”
立命之本:加工型企业的“研发偏执”
作为一家以ODM/OBM为主的加工型企业,贝豪的客户名单里躺着全球300多个品牌。但梁宏丽从不认为“代加工”就该依附他人,“加工型企业的命门,从来不是产能,而是研发。”
在她看来,品牌企业可以靠营销和故事立足,而加工型企业若没有技术壁垒,只会陷入“价格战”的泥潭,“别人能做的,你也能做,那客户凭什么选你?”因此,贝豪每年将大量营收投入研发,从全球第一片蚕丝面膜到7A铂可拉面膜,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重新定义行业标准。
这种投入背后,是她独特的“研发焦虑”。“每次新产品上市,我心里不是踏实,而是空落落的。”梁宏丽坦言,不是对成果没信心,而是立刻会想“下一个突破点在哪?”——这种焦虑推着她不断跨界。今年聚焦的“丝可拉纤维”便是例证,这种集抗菌、抗氧化于一身的功能性纤维,能做贴身衣物和裤衭,把护肤理念延伸到了纺织领域。
采用“丝可拉纤维”制作的袜子
“加工型企业的生命力,就藏在‘下一款产品’里。”她认为,只有让研发跑在市场前面,才能让企业在产业链中从“追随者”变成“引领者”。
江湖未来:从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的延伸
如今的面膜江湖,早已不是单一品类的厮杀。“成分内卷”“概念营销”轮番上演,梁宏丽却把目光放得更远,在她看来“面膜是起点,但不该是终点。”
在贝豪的产业园里,既有面膜生产线,也有智慧美学“面子博物馆”和DIY美妆实验室。她想做的,是让“面膜”从一个产品,变成一种美妆文化。而丝可拉纤维的研发,则是她对“大护肤”概念的探索——从面部护理到全身穿戴,科技与护肤的结合可以更紧密。
“江湖的规矩,从来都是创新者定的。”梁宏丽说,无论是二十年前聚焦面膜,还是现在将功能性纤维融入布料,她始终在做同一件事:找到别人没看到的机会,用技术把它变成现实。
采访结束时,产业园的智造车间里,新一批面膜正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。而实验室里,关于新型膜布的测试仍在继续。这位“面膜女王”的江湖故事,或许永远没有尾声——因为对她而言,最好的“江湖地位”,永远是下一次研发突破。